本文沒有版權(CC0)
歡迎節錄轉載重製散布給所有對性平教育有疑惑的人。

2018 年 11 月 24 的公投在即,最近這一份名為「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的文件非常熱門,洋洋灑灑羅列了 22 個「爭議性平教材」,也幾乎會出現在每一個討論學校教材的公開討論串中。

「不當教材在這裡」網頁:https://voteforfamily.net/不當教材在這裡/

對現行性平教育不滿的人們,常常拿著這份文件,說教育部說謊、同運人士騙人,教材明明就這麼多問題;但同樣一份教材,看在支持平權的人眼裡,並不覺得這些是爭議。為什麼平權支持者會認為「不當教材」並無不妥呢?

本文將嘗試回應這些「爭議」,希望對性別平等教育有相同疑慮的家長們在讀完之後,能稍微明白平權支持者的想法。

寫在前面:教材有提,不等於鼓吹

開始之前,我們先提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教了,不等於鼓勵。

圖片來源:Explained — 2018 公投翻譯蒟蒻《同志教育|性教育 總整理》。

教材提到愛情,不代表課本鼓吹未成年人談戀愛;提到避孕,不代表課本鼓吹大家要去嘗試效果。在「鼓吹」與「避談」中間,我們有更中性的「正視」。下面遇到類似狀況時,我們會呈現教材內容前後文給您,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想想,課本裡的談法究竟是「正視」還是「鼓吹」。

先說結論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總結一下這份文件:

  1. 這份「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提到的大多都是高中教材,與此次公投 (國中與國小的同志教育) 無關。
  2. 裡面所稱「爭議」之處,諸多屬於性別平等教育下的「情感教育」與「性教育」的範疇,與此次公投 (國中與國小的同志教育) 無關。
  3. 其實「爭議」並沒有他所列的那麼多

畢竟這份文件是 2017 年就編撰完成的,並不是專為公投設計,因此涵蓋到公投之外的主題並不奇怪。不過,本文會嘗試一併回應。

至於為什麼我們覺得爭議沒有那麼多呢?其實這份文件比較「聳動」的爭議都在文章前半,後面就還好,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我們不妨從整份「不當教材在這裡」的最後面開始,倒著往前回應,就會發現不少的都只是教學現場的誤會。

爭議 22:各版公社科幾乎雷同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22

作者表示:

六個不同的出版社從目錄到內容編排相似度極高,不禁令人質疑「一綱多本」機制是否存在?
有無特定人士長年把持本科教科書審核?或刻意圖利給特定書商?

其實,作者沒有考慮到一點:這很可能只是各家出版社懶都得想標題,所以直接拿課綱來用而已。

打開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發現這六本課本的章節名稱,跟課綱裡的「主題」、「主要內容」相同。

如果要懷疑「有人把持本科教科書審核」,那或許也可以懷疑一下高中數學,因為翰林版龍騰版高一上學期數學的目次也跟課綱一字不差,高一下學期也只有微小的差別。

因此,各家版本目錄長得跟課綱一樣,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若要討論「一綱多本」機制是否存在,那或許要檢討的就是「剛性課綱」的問題了,可以參考 2015 年課綱微調爭議時的討論

爭議 21:不雅圖片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21

作者表示:

當一個兒童看到色情圖片超過 0.3 秒,那個畫面就會永遠印在腦中⋯⋯讓兒童會想要模仿甚至做出他們所看到的事情。

需注意這裡列出的圖片,全部都是給 16 歲以上的高中生看的。

中間:動物交配

16 歲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會在 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或動物星球頻道看到這樣的畫面,而且還會動。作者認真覺得這張圖片能配上「兒童看到色情圖片 0.3 秒就會永遠印在腦中」的圖說嗎?

右上:多P、雜交

課本下面的圖說寫著:

性觀念開放,並不代表可以對性隨便。

因此,課本是在對多重性伴侶的風險進行勸告與宣導,這本應是很正面的教材。與「多P、雜交」連結,應屬於整理文件者個人的偏好。

左上:裸體上街、右下:裸男裸女、性愛男女

這些圖片沒有露出女性三點,男生有下半身的都有把褲子穿好。對於 16 歲高中生來說,這些圖片並沒有比電影海報來得露骨吧。

左下:有需要這麼露骨嗎?

這放在高二健康與護理,已經接近中學教育的最後階段,接下來的人生中,大多數的他們就不會坐在教室裡面讓你教健康與護理知識了。在這個時候若還不在較擬真的模型來精確地描述保險套的正確使用方法,孩子就只能從未把關的網路獲取相關資訊,或者更糟——直到實際上床了,還不知道怎麼把保險套套在小黃瓜以外的物體上。

爭議 20:玫瑰少年事件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20

文件作者表示,葉姓男同學並非遭同學霸凌致死,也並未證實為同性戀者。

事實上這並沒有爭議;無論是截圖中的教材、還是外界資訊,都沒有斷言葉永鋕是「同學霸凌致死」,也沒有人能肯定葉永鋕是同性戀;然而,同學霸凌(強行於廁所與教室中脫褲的性別侮辱與性別暴力)確實導致葉永鋕需要迴避多數同學上廁所的時間,也因此在意外發生時無人發現。

這些教材的重點,在讓孩子們認識不同「性別氣質」的人,而設置性別平等教育法,也是希望保護這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孩子


看最後這 3 個「爭議」,是不是覺得,其實這些列成「爭議」有點牽強呢?

這份「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號稱有 22 個爭議,不過其實需要討論的「爭議」,沒有這麼多。

讓我們繼續往下。

爭議 19:同性戀者組織家庭是人權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19

文章作者提出的幾個點,回應如下:

課本利用人性悲憫弱勢的弱點,營造非異性戀者被異性戀霸權欺壓

右下角「恐同症」或「異性戀霸權」的句子,應該是為了要介紹這兩個概念而寫,是一種名詞解釋的概念。

「霸權」可以想像成是「理所當然」的概念。例如說設計相機與某些樂器時,有時設計者會自然預設使用者是右撇子,這種觀念就可以稱作「右撇子霸權」,讓人會在無意中忘記考慮左撇子。或者是新聞台報台北的新聞多過於其他各地,也是一種「台北霸權」的展現。雖然文明的推進仰賴於人類大腦將環境化繁為簡的歸納能力,但在發展之餘,也不應該完全無視少數的權益。介紹「霸權」乃至於「異性戀霸權」,就是告訴孩子們,應該要有察覺到「理所當然」不應「理所當然」的能力。

教科書提到收養子女是同性家庭的人權,但未提到收養孩子的人權,何來的「共享」天倫之樂?

這句話的背後的意思是,孩子被送去同性家庭,有損孩子的人權。

但事實上,收養步驟繁複,同志收養申請人與異性戀申請人被評估的項目(經濟能力、照顧養育計畫、支持系統、人格特質等等)相同。甚至同志收養人,還會被要求提出因應歧視與污名的策略。這個流程本來就是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最大考量,與收養申請人的性傾向無關;反過來想,如果今天有一個同志收養申請人的各種條件都比異性戀申請人好,若我們仍堅持將孩子交給異性戀者,這反而不是孩子的最佳利益。

各項學術研究也指出,同志家庭的子女與異性家庭子女發展適應得一樣好,子女認為自己是同志的比例也跟雙親是否為同志沒有顯著關係;同志家庭的兒童在遊戲時,也比較不會落入傳統性別角色的窠臼裡。

綜合以上,我們沒有理由在法律上歧視同性戀家庭。

延伸閱讀:吳維寧 — 同志可以養小孩嗎?以色列教育:小孩從來不能選擇爸媽,只有「被愛」夠不夠而已

教科書完全未提及愛滋的最大感染途徑為男男間不安全性性行為

依據統計,感染個案中擁有「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者」這個危險因子的比率的確很高。

不過,無論性傾向,只要是「不安全性行為」都有可能會感染愛滋,過去也疾管署也發現異性戀者常輕忽愛滋、延誤就醫治療,因此就防疫來說,直接歸因於「不安全性行為」,會比標記特定的「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者」來得更有效。

爭議 18:多元成家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18 (p1)

作者說:

多元成家方案滿是違反風序良俗的方案,多人可以組合成家屬,甚至單方即可解除關係,換句話說就是多P家庭,而且完全不需要擔負任何責任

「違反風序良俗」是相當主觀的用語;而原文作者感覺對「多P」一詞情有獨鍾。如果想要了解 2013 年的多元成家三法案,可以參考這個懶人包;當年三按齊推的策略、以及包含「單方解消」在內的細節,也有同志支持團體表達反對意見

不過,一切都過去了。跟 2018 年 11 月 24 日公投有關的只有婚姻平權,既沒有伴侶制度也沒有多元家庭。

作者提出的其他爭點還有:

右上角,南一小三上社會「只要有愛,就是一家人」

「只要有愛就是一家人」以及下頭的圖片,都是兒福聯盟第一屆收養月的活動 slogan / logo,跟多元成家方案無關。

左下角,康熙高一公社「要求政府實質保障多元家庭的權益」

那是 2010 年台灣同志遊行的 logo 與 slogan,希望大家支持對同志友善的候選人。伴侶盟的多元成家草案在 2012 年才陸續完成,所以這也跟「多元成家方案」無關。

多元成家在我國爭議甚大,且尚未立法,毋須將此納入教科書。難道又是教學超過法令嗎?或是教學指導法令呢?

其實從 97 課綱開始,教育部就責成各出版社將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中,所以沒有「教學超過法令」或「教學指導法令」唷。當然,「融入性別平等教育」是否要選擇「多元成家」這個主題,的確可以討論。

國小數學與多元成家方案有何關聯?

教育部其實針對這個部分有澄清過:

依課綱的規定,國小生活領域及數學領域是以重大議題將性平教育融入教科書

跟上一個爭議一樣,「融入性別平等教育」是否要選擇「多元成家」這個主題,的確可以討論。


爭議 12 ~ 爭議 17 是一個段落,作者聲稱: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的「爭議 12 ~ 爭議 17 總整理」

讓我們順著 12 ~ 17 的順序,一篇一篇來看。

爭議 12:愛情三元素理論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12

本章節之前的篇幅,對於兩性關係尚未教導,怎麼會一開始就先學愛情?

這是個天大的誤會。異性間的互動,在國小的教材裡就有提到

小一綜合活動就有「家人與我」、「好友一籮筐」、「相處的時刻」等與家人、同學之間的互動;四年級的綜合活動「性別觀察家」探討性別刻板印象,而五年級健康與體育進入「男生女生做朋友」的性別關係話題、六年級健康與體育也有介紹與異性的相處。

翰林健康與體育五上課本內容「男生女生做朋友」
翰林健康與體育六上課本內容「與異性相處」。因此,爭議文件中「本章節之前的篇幅,對於兩性關係尚未教導」這個敘述是錯的。

「激情」這一項無非是鼓勵國高中生在青少年時期就與人發生性關係

這也是天大的誤會、望文生義。

愛情是個非常難以言說的感受,把能分析感情的工具教給學生,正是負責任的教育者該做的事情。課本引用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正是一個可以分析愛情感受的工具,讓大家分析一段關係中,到底「少了什麼」。

康軒版綜合活動二下 p.44 完整頁面,讓孩子用這個思考框架,孩子們就更有機會發現關係中不足的部分。正面介紹「激情」與其他的「不同」,才能讓孩子明白愛「不只是」激情、正確面對愛情的不同面向。

左邊是國中課本介紹愛情的完整畫面,重點在下方討論的三種「狀況」,讓孩子們練習檢視一段關係中缺了什麼,並且邀請孩子說說看自己「理想的愛情」希望如何調配這三元素的比重。

其中,「激情」(Passion)是指被對方吸引、想更多認識對方的感受,自然也包含性方面的吸引,這類似「迷戀」或「蜜月期」。

如果 Passion 的比重大過「承諾」Commitment 與「親密」(Intimacy) 太多,那這段感情可能只是自己一時沖昏頭,需要認真考慮發覺彼此共同點(處於 Intimacy)以及彼此一起花心力經營關係(屬於 Commitment);但沒了 Passion,兩人可能會有「感情淡了」的感覺,這也不是健康穩固的愛情關係。

有了這個思考框架,孩子們就更有機會發現關係中不足的部分,並且有意識地去改善一段關係,而不是一昧地「順其自然」。正面介紹「激情」與其他的「不同」,才能讓孩子明白愛「不只是」激情、正確面對愛情的不同面向。

爭議 13:國高中生談戀愛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13

介紹戀愛關係,不等於鼓勵國高中生談戀愛。否則,右上角的圖寫著「面對分手」,不也是在「鼓勵分手」嗎,何來的「約會方程式」呢?

以左側「康軒國二下綜合活動」為例,他出自「愛情路上慢慢走」單元。除了介紹愛情之外,也花了不少篇幅在介紹分手、尊重身體自主權的等內容。

從選用的標題與內容來看,教科書根本就不鼓勵孩子談戀愛;但是,認真介紹「愛情」這種情感,仍然是負責任的教育者需要教給孩子的。

最後關於圖中「青少年階段應學習如何與異性做朋友」的點評,其實這是小學高年級課本就已經寫過的內容,請回頭參考「爭議 12」 的回覆。

康軒國二下綜合活動 p45 附近的完整內容。除了介紹愛情之外,也花了不少篇幅在介紹分手、尊重身體自主權的等內容。從選用的標題與內容來看,教科書根本就不鼓勵孩子談戀愛。

爭議 14:滿足自己的性與愛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14

各式各樣的性行為姿勢

育達高二健康與護理 p185 下方的原句是:

性行為採用男下女上的姿勢,便較不容易受孕?

這個段落是用 Q&A 的形式,對 17 歲、即將成年的孩子們探討大家對性的迷思。文件整理者把重點放在性行為姿勢,是不是太誇張了些?

保險套公司的數據可靠嗎

完整的報告在此。數據收集的方式是否可靠可以再討論,不過此份報告確實有被其他學術研究引用。

課本上提到這個段落的時候,是與德國、伊斯蘭、日本文化做對比。課本原句是:

根據「法國人性愛調查」⋯⋯對性態度十分開放。在成年後決定要有性行為時,應該受到尊重,同時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此這裡的重點在,態度開放的前提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鼓勵在雙方自願、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性與愛

如果看上下文,教材寫那一句並不是在講「性滿足」唷。

「雙方自願、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滿足自己的性與愛」此句出自八年級下學期的「揭開色情面紗」章節,用來簡短帶過「社會對性與愛的規範」這個段落,並且為後面認識色情、教導「不刻意接觸」的方針做鋪陳

另外,在第 97 頁的課本內文,也有明確介紹到刑法 227 條,告訴學生性交對象未滿 16 歲是犯法的、呼籲學生多一分小心、多一層防護,並且提供性侵害應變與事發後處理管道。

課本也沒有鼓勵未成年性愛。在八年級上學期的「兩性圓舞曲」章節,課本不但有教「如何拒絕婚前性行為」、「避免性衝動的情境」,也認真討論「未婚懷孕」的狀況下的各種後果 — — 無論是奉子成婚、未婚生子、墮胎,都有講述會遇到的問題,並以「別低估了婚前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問題,或高估自己有承擔後果的能力」做為結語。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15, 16

爭議 15:性愛自拍學問大

其實正面表述「贊成性愛自拍」之後,需要注意的事情,或許會比單純的「禁止」還要更有效。

課本裡的這些「自拍守則」若做得好,那性愛自拍確實無傷大雅,但雙方真的有理由做得到嗎?把風險與守則告訴孩子,讓孩子認真思考、自己得出「做不到」的結論、知難而退,會比單純告訴他「不要去做」還更有效。

爭議 16:各種避孕方式

關於介紹避孕方式給 16、17 歲的孩子,作者有一些意見如下。

羅列多種避孕方式,讓血氣方剛的青年模仿、嘗試、效法

教導避孕方式其實非常重要,因為他能讓女性自主決定是否要冒懷孕的風險,這是女性身體自主權的一大表徵;而要打破男性「排斥避孕」的心態,更是只有教育才做得到。

那如果改推避談避孕與性的守貞教育的話,會不會比較好呢?

針對美國 48 個州的研究指出,禁慾教育越盛行,青少年懷孕率或生產率越高;不避談避孕的綜合型性教育可以降低青少年懷孕率,而守貞教育對青少年懷孕率沒有影響。

課本讓孩子以為有保險套就能萬無一失

課本在教導使用保險套或性病防治的章節前後,會使用簡化的語句來鼓勵孩子們使用保險套,但課本在介紹保險套的時候,也有清楚寫出其避孕效果不會是 100%。課本也不鼓勵未成年性愛,所以沒有「讓孩子以為有保險套就萬無一失」,也沒有「鼓吹高中生盡量去嘗試」。

高中課本育達(左)與泰宇(右)關於避孕方式的介紹,都沒有聲稱保險套 100% 有效
高中課本育達(左)與泰宇(中、右)對於性行為的描述。育達對「發生性行為」之後的選擇,評價均屬負面;泰宇雖然沒有對安全性行為有負面評價,但在課本裡多次提及「禁慾」這個選擇,並且指出這是唯一 100% 有效避孕的方式。

爭議 17:青少女墮胎自己決定

「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爭議 17

文件中歸納了兩個爭議點。

「墮胎自主」的觀念合情、合理、合法嗎?

最近一次台灣社會對「墮胎自主」的討論,在 2017 年司改國是會議將自主墮胎年齡從 20 歲下修為 18 歲,民眾對此意見不一。

提出此決議的法學專家表示 18 歲可繳稅、16 歲能結婚卻不能自主墮胎,顯示目前對「生育自主權」的保護嚴重不足。

另外,贊成此修改的也有勵馨基金會等婦團,從他們實際幫助輔導未婚懷孕的案例數來看,下修自主墮胎年齡才符合現況。

反對意見則是擔憂孩子若能自己墮胎,會導致 18 ~ 20 歲的孩子更肆無忌憚地嘗試性愛,然後在監護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多次墮胎,家庭成員將無法及時介入並且關懷。

讓我們從年齡下修爭議回到教材上。育達課本「自己決定是否要人工流產或繼續懷孕」,真的是在鼓吹墮胎自主嗎?讓我們看看下一個爭議:

育達教可以自己決定,泰宇教未成年少女墮胎犯法,何者才是正確?

育達高中課本與泰宇高中課本的內容不衝突。目前是青少年親善門診的實務是會提供少女足夠資訊來決定要墮胎,也可協助邀請家人一同討論。不過,即使「決定」是少女做的,但根據優生保健法,未婚成年人要「實施」流產,仍需法定代理人同意。

課本與青少年親善門診的介紹確實有些模糊,文中只提到「自己決定」,沒有提到「實施」時的法律要件,讓讀者會與真正的「墮胎自主」搞混。政府與教材之所以會這樣寫,或許是希望向未婚懷孕的少女遞出訊息:這個政府願意幫助你,希望你來接受衛生單位輔導,不要因為害怕而逕自尋求密醫私了。就這層用意上,政府就有充份的動機不揭露「未成年墮胎需要監護人同意」這件事,留到對方實際踏入親善門診後才告知。


看到這邊,不得不佩服文件作者「針對爭議 12 ~ 爭議 17 總整理」把這幾點串在一起的觀察力 — — 這幾點在教材的位置還真的有這樣的先後順序。只是其中每一點的解讀,想像力有些太豐富了呢。

總結

行文至此,我們回應了一半的「爭議教材」,總結如下:

  • 爭議 12:對愛情三角元素的誤解。
  • 爭議 13:課本其實不鼓勵談戀愛。
  • 爭議 14:還原上下文,「滿足性與愛」並非鼓勵。也沒有各種性姿勢。
  • 爭議 15:列出選項是否等於鼓勵,端看如何解讀。
  • 爭議 16:研究顯示,教材避談避孕的話會更糟。
  • 爭議 17:課本這麼寫是為了讓少女願意向政府求助。
  • 爭議 18:課本並無提到那麼多「次多元成家」。
  • 爭議 19:同性家庭並不是作者想的那樣。
  • 爭議 20:作者提出的「爭議」其實大家都同意,所以沒有爭議。
  • 爭議 21:16 歲的少男少女不會把這種圖片視為色情的。
  • 爭議 22:只是書商們不想自己想標題而已。

希望大家看完課本的完整敘述之後,心中對教材的疑惑能夠獲得解答,不要被偏頗的訊息影響年底公投的選擇。若本文有誤,也請不吝留言指教。

謝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篇會回覆《爭議性平教材總彙整》的爭議 1 到爭議 11。

最後,推薦您看看 Explained — 2018 公投翻譯蒟蒻為台灣性教育所做的短片。

本文沒有版權(CC0)
歡迎節錄轉載重製散布給所有對性平教育有疑惑的人。
arrow
arrow

    Buの小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